是指對溫度有嚴格控制的物流系統。
用於確保產品從生產到消費全程維持低溫。
目的:保持產品品質、延長保存期限、確保安全。
常見名稱:冷鏈系統、低溫物流、冷藏物流。
看更多...
食品行業
冷凍食品、生鮮蔬菜水果、乳製品、肉品、水產品等。
醫藥行業
疫苗、血液、胰島素、生物製劑等溫度敏感藥品。
生物科技
實驗樣本、試劑、細胞等需恆溫儲存的物品。
化妝品產業
天然成分或高活性化妝品需冷藏保鮮。
電商/零售
生鮮電商配送、生鮮超市補貨等。
冷鏈倉儲
使用冷藏或冷凍倉庫儲存產品。
控制溫度如:-18°C、0~4°C等依產品分類。
冷鏈運輸
使用冷藏車、冷凍貨櫃、保冷箱等設備。
配備溫度監控、GPS定位、防震、防潮設計。
冷鏈配送(最後一哩配送)
將貨物送到商店或消費者家中,過程仍需控溫。
使用移動冷藏箱、乾冰、冷凝劑等保冷工具。
冷鏈信息管理
使用物聯網(IoT)、RFID、雲端監控等技術。
即時監測溫度、濕度、位置等資訊。
高成本
冷藏車、冷凍庫、能源、人力成本都較高。
高技術需求
需整合IT系統、感測設備、控溫技術。
高風險
一旦溫度異常或中斷冷鏈,商品可能報廢。
高標準
需遵循食品安全法、藥品冷鏈管理規範等法令。
成本負擔重
建設與營運費用高,尤其是小型企業難以負擔。
基礎設施不均
偏遠地區冷鏈設施不足,配送困難。
溫控困難
多點配送或長途運輸中溫度易波動。
人才與技術不足
缺乏冷鏈物流專業人才與智能管理系統。
法規與監管複雜
不同國家與產業對冷鏈要求標準不一。
智慧冷鏈
導入AI、大數據、IoT技術進行智能調度與監控。
綠色冷鏈
發展低碳排放冷鏈技術,如使用天然冷媒、電動冷藏車。
區域冷鏈中心建設
建立區域性物流節點,提高配送效率與穩定性。
跨境冷鏈物流發展
因全球貿易與跨境電商興起,冷鏈需求持續增長。
低溫標準與制度完善
各國逐漸制定明確的冷鏈標準與法規強化執行。
-60°C ~ -20°C:
用於疫苗、特殊藥品、生物製劑等極低溫需求產品。
-18°C 以下:
冷凍食品、冰品、肉品等。
0°C ~ 4°C:
生鮮蔬果、乳製品、熟食等易腐食品。
8°C ~ 15°C:
一般藥品、部分化妝品。
15°C ~ 25°C:
常溫保存,但仍需避免高溫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