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鏈物流是指在產品從生產、運輸、儲存到最終消費過程中,全程保持特定低溫環境的物流系統。
涵蓋生鮮食品、冷凍商品、疫苗醫療品、中草藥材等對溫控要求高的商品。
✅ 全程溫控
溫度分層管理:冷藏(0~7℃)、冷凍(-18℃以下)、超低溫(-70℃)
多點溫度監控設備:即時記錄,異常可回報
具備斷電預警系統:確保貨品不受損
✅ 硬體與車隊設備
冷鏈車隊(冷藏/冷凍):支援定溫配送
多功能冷鏈倉儲:含冷藏室、冷凍庫、預冷區
末端冷鏈配送箱:確保即配仍能維持低溫
✅ 高風險品保障
適用於:疫苗、試劑、生鮮、乳製品、醫材
配合政府法規(HACCP/GDP 冷鏈要求)
提供全程追溯紀錄(Log紀錄可溯源)
📦 冷鏈物流應用場景(條列式)
🛒 電商生鮮配送
-適用商品:生鮮雞肉、海鮮、水果、冷藏蔬菜等
-應用說明:需保持 0~7℃ 冷藏溫層,確保新鮮不變質
🏥 醫療物流運輸
-適用項目:疫苗、血液、試劑、生技產品
-應用說明:需符合 GDP/HACCP 法規標準,全程溫控與溯源記錄
🍵 食品業物流
-適用產品:冷凍食品、乳製品、茶飲原料
-應用說明:需分層冷藏/冷凍配送,並依據品項定溫運送
🌿 中草藥冷鏈
-適用品類:需保鮮的中藥材、天然草本產品
-應用說明:避免高溫或濕氣影響藥性與有效成分,需穩定恆溫環境
日期:111-01-27 資料來源:農委會
「鮮」行萬里,冷鏈直達!
從產地到餐桌,鮮度不打烊!
智慧冷鏈,鎖住農產新鮮!
全國佈局,冷鏈讓好農產無遠弗屆!
安心冷鏈,品質「鮮」見!
看更多...
一、 前言
臺灣農產品種類多元且品質優良,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但大多數農產品都不耐長期保存、長途儲運,尤其部分農產品在運銷過程中會耗損約三成,影響農民收益,也降低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解決的關鍵就在建立從生產端到消費端都可維持合適低溫環境的保鮮冷鏈物流。因此,政府近年來積極建置冷鏈系統調節產銷,並獲具體成果,如穩定洋蔥、鳳梨、文旦及紅豆等產地價格,建立漁獲不落地之櫻花蝦衛生安全交易環境,提升肉品衛生安全,改善銷售環境等。
為更有效降低農產品損耗,進一步提高農民收益,全面翻轉臺灣農業發展,政府自110年起推動「建構農產品冷鏈物流及品質確保示範體系」計畫(110-113年),並於今(111年)年1月整合整體冷鏈推動經費由84億元提高至126億元,加速於明(112)年底完成全國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相關建設,讓農產品延長保鮮、減少耗損,並提升可售率(如外銷果品從75%提高到98%),增加產銷調節彈性,更能儲存安全量能(如農、畜產品達2個月,漁產品6個月),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二、 全國冷鏈物流建設重點
針對全國農、漁、畜產業,同步加速興建旗艦物流中心及區域物流中心、升級大型批發市場冷鏈設備、協助農企業與農民團體建立產地冷鏈儲運設施與販售攤的溫控設備。
(一) 農糧產業方面
■ 於桃園及屏東建立以外銷為主的旗艦物流中心;於雲林至屏東等主要蔬果產區建設以內銷為主的區域物流中心,增加國內產銷調節彈性並兼顧外銷;另輔導蒸熱及低溫檢疫處理場域設備升級,提升外銷競爭力。
■ 強化北、中、南各地區果菜及花卉批發市場冷鏈系統,確保品質並減少耗損。
■ 協助具外銷潛力、易產銷失衡等品項之農民團體及農企業健全冷鏈設施(備),建立全程冷鏈貯運示範模式。
(二) 漁產業方面
■ 在產地方面,依北、中、南及東各區產地產業型態推動建置初級及區域加工、冷凍製冰設備,維持產地水產品冷鏈不斷鏈,提升水產品品質衛生。
■ 在消費地方面,則藉由冷鏈物流體系之建置,搭配區域物流中心強化產業鏈的區塊形成,全國同步推動促使整體產業升級,進一步提升糧食自給率,以我國水產養殖部分取代進口水產品,強化養殖漁業對外競爭力。
(三) 畜產業方面
■ 推動建立畜禽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如於嘉義縣朴子市肉品市場設立豬肉屠宰加工旗艦物流中心,建構具屠宰場HACCP驗證及出口導向的現代化肉品供應鏈。
■ 分別於桃園、雲林建立消費型及產地型區域肉品屠宰物流中心,以及改善升級地方型肉品市場及家禽市場設施設備,並協助農企業及農民團體升級屠宰分切、加工冷鏈等設施(備)、建立畜禽肉品全程冷鏈不斷鏈之示範模式,增加國產肉品儲存及調節量能,進而穩定市場供需。
三、 結語
建置農產品全國冷鏈物流體系已納為農業重大政策,未來政府將與產業團體等各界公私合作,協助導入冷鏈技術、設施(備)及培養人才,健全產銷結構,做到全程不斷鏈體系,降低運輸過程的耗損,讓農民收益更穩定,也讓我們的農產品能在變動快速的全球市場下維持競爭力。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13)日在行政院會聽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全國冷鏈物流推動情形」報告後表示,建置全國冷鏈物流將為臺灣農業發展帶來翻轉性的改變,不僅有助減少耗損、增加可售率,亦可增加產銷調節的彈性、擴充外銷量,更加確保食品安全。農委會已將建置期程從4年縮短為3年,經費從84億提高至126億,並在全國各地同步施做。院長請農委會積極與地方政府、相關農漁會團體密切合作,緊盯各處工程進度,期能如期如質完成,並加強宣導冷鏈物流系統的益處,以改善農產品產銷結構,並大幅提高農民收益。
蘇院長指出,農委會上(12)月9日在行政院會說明此份報告時,他特別要求該會就全國農漁畜產各地生產情形、所需的冷鏈建設,重新分類整理成一張完整的配置圖,並採全國同步推動方式,以縮短建置時程。今日陳吉仲主委及農糧署胡忠一署長切實完成盤點,清楚呈現全國未來要建置的大、中、小型冷鏈物流體系,並能提前一年完成相關建設,殊值肯定。
蘇院長表示,要成就一件事,必須具備「經費」、「方法」、「決心」等關鍵因素。大家通常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錢,認為有錢才能辦事,但籌錢是困難的,想出有效的方法,才是關鍵,而更重要的是,主政的首長是否具備改變的決心。蘇院長強調,他對推動全國冷鏈物流系統建置的態度正是如此,政府就是要下定決心,讓農產品從產地端到集貨場、再到市場、賣場,一直到消費端的整個過程,都要建構不中斷的冷鏈系統。
蘇院長指出,考量農漁民、產業內外銷及整個國家迎向新時代的需要都刻不容緩,因此農委會此次將冷鏈物流建設規劃期程從4年縮短為3年,經費從84億提高至126億,並在全國同步施做、剋日完成、萬箭齊發,他也會大力支持。蘇院長強調,這對臺灣農業發展,將產生翻轉產業的革命性改變,不僅有助減少耗損、增加可售率(例如外銷果品由原本的75%提升至98%),生鮮保存期限變長、儲存量能也提高,也可增加產銷調節的彈性、擴充外銷量,更加確保食品安全。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將能使農民收入得以大增,整體產業的競爭力也能隨之提升,更能增加戰備儲糧(農、畜產品可達2個月、水產品達6個月),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蘇院長請農委會積極推動、展現效率,與地方政府及相關農漁會團體密切合作,並以專業的角度,協助各地方進行相關規劃、緊盯各處工程進度,期能如期如質完成;另也要赴全國各地進行宣傳,讓農民知曉冷鏈物流系統的益處,集合眾人之力,積極改善農產品產銷結構,讓農民收益大幅提高。